罗定地处两广之交,重岭叠巘(山献),溪回涧深,人称“万山”之地,是典型的丘陵地带。东有大云雾山,南、西有云开大山,北临西江,中为罗定盆地,气候温暖,地貌舒缓,地质结构稳定,颇宜动植物生活繁衍。文献和考古表明,罗定古时曾是物产富饶之区。
罗定盆地汇集多条溪流为一条大江,贯穿而过,自南往北流入西江,古称泷水(泷江),别称南江,后又称罗定江。
泷水流域古属岭南百粤之地;秦属南海郡;汉属苍梧郡端溪县;晋设龙乡、夫阮二县,隶属晋康郡;南朝梁陈间,先后设置二州(泷州、建州)、三郡(平原郡、开阳郡、罗阳郡)、六县(龙乡县、夫阮县、开阳县、永熙县、罗平县、安南县);隋朝,罗定地区曾先后设二州四郡六县(泷州、建州,平原郡、开阳郡、罗阳郡、永熙郡及平原县、开阳县、永熙县、安南县、正义县、泷水县);唐设泷州、南建州,后改南建州为药州,稍后又撤药州;宋撤泷州,置泷水县,属德庆府;明万历五年(1577),因平定境内罗旁傜人之乱,设罗定直隶州,辖东安、西宁二县,成为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“特区”,自此而有“罗定”之名;民国时改直隶州为县(东安县、西宁县分别改为云浮县、郁南县);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仍称罗定县,一九九一年改设为罗定市。
考古发现,早在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、新石器时期,已有古人类在泷水流域生活,其后人口逐渐繁盛,成为一方较为强势的百粤部族聚居地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罗定境内发现了数十处战国青铜文化遗址和墓葬,数量之多,等级之高,制作之精美,在岭南首屈一指,故又被人称为岭南文化的“脐带”之区。自先秦至唐初,泷水地区作为岭北入粤的主要通道,以及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枢纽,自然而然成为两广地区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交通的要冲,古称“全粤要枢”。历史上,曾发生过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:如,秦代百粤族“蛮人”顽强抗击秦军的斗争;唐代“僚人”首领陈行范起事,攻占西江流域四十馀城,建立大泷国,称帝割据事件;元代、明代此伏彼起的泷水傜民、僮民反抗朝廷镇压的斗争;明清之交南明军队激烈抵抗清军的斗争;清咸丰间拜上帝会凌十八率领农民军占据罗镜的反清斗争、红巾军陈瀚洸部的反清斗争、太平军陈金缸部的反清斗争;清末同盟会谋求推翻清朝帝制的斗争;土地革命时期李芳春领导的农民运动;抗日战争时期蔡廷锴将军指挥的十九路军淞沪浴血抗战;抗战时,罗定曾作为广东省政府战时临时行署,一时人物和资源聚集于斯,呈现百业兴旺景象;解放战争时期,共产党领导的粤中纵队第四支队第十四团推翻蒋家王朝的斗争,等等。昔日罗定城内“廓清岭表”、“炎徼风清”、“封疆再辟”诸牌坊,表明了南江流域自古就是“抚绥重地,门庭巨防”的重要历史地位。明清时期,朝廷特设罗定兵备道,可见罗定古时候就是岭南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。
数千年的历史积淀,孕育、发展、形成了底蕴厚重的南江文化,成为百粤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。南江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:
农耕与山林种养,是南江文化的基础。从罗定发掘出来的战国墓青铜镰刀、青铜篾刀等器具看,泷水流域很早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农耕、山林文化。唐人刘恂所撰的《岭表录异》,记述了泷州开山田聚水,养鱼食草根,既为熟田,又收鱼利,种稻且无稗草,誉之为“齐民上术”。罗定盆地三面环山,延阻了海洋湿云的进入,故春旱明显。泷民很早就懂得制作竹涧、木涧、戽斗、水车等灌溉用具抗旱。清初,又引进了龙骨车,大大提高了抽水灌溉效率。山地农民还修筑山塘、陂圳、开水渠以蓄水、引水。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筑的长岗坡渡槽,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距离的水利渡槽,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泷民除普遍推行双季稻种植外,还在山坡地种植山禾、木薯、甘薯、芋头、高粱、黍、粟、豆类等杂粮。上述种种,可以印证南江的重农细耕传统。从中还衍生出了豆豉、豉油、腐竹、豆腐、油腐、鱼腐制作等副业生产。从当地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等看,南江一带早就有了黄麻、红麻、苧麻、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相应的纺织业。考古还发现,当地较早就有了种蓝制靛业、竹器编织业等等。其中竹木种植运输业,更是其中的大宗,山民从南江水路直接流放竹木排到珠三角地区进行交易。此外,还有杉皮、竹叶、药材、茶叶、生姜、山果、竹笋等山货业;以及桂皮、松香、胶粉、香油精(八角油、樟木油、樟脑、椙仔油、桂油、香茅油等)等外销外贸业。清代,更从顺德等地引进了种桑养蚕缫丝的先进技术。
还有规模虽有限而自具特色的多类型工业。据文献记载,至迟在明代,南江一带就有了精良的采矿冶炼业。明末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谓:“(广中)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,悉是锴铁,光润而柔,可拔之为线,铸镬亦坚好,价贵于诸炉一等。”农闲时,泷人习惯互相帮助修建房屋,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人数较多、技术高超而颇具特色的建筑业大军。从现存的精美民间古代建筑看,建筑用材有瓦木、泥砖、火砖、石块、混合舂土等,其中舂墙更是异常坚固。南江古民居的灰塑、石雕、砖雕、木雕之巧妙精美,更是令人叹为观止。南江建筑具有开放型的特点,善于融合各地传统和现代建筑的优点,体现了工匠的智慧,形成自己的特色:通风采光设计周到,整体典雅大气而居住舒适,充满艺术灵气和生活气息。采矿冶炼业衍生出了较为发达的五金制作业,战国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,中古以来的铁制农具、兵器,明清的生铁铸炮,近代的生江“土左”等等,都是有力的证明。此外,陶瓷业、造纸业、各种小手工业,也具有一定的规模。
农林为主,多种经营,是南江泷民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文化的特点。清代以来,人口增长较快,境内素龙、附城等地区人多田少,加上不期而至的灾荒,往往导致资源紧缺,生活难继的现象。“守得住就守,守唔住就走”,颇能吃苦耐劳而讲求实际的泷人就尝试外出寻求出路,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“走三行”(行伍、行商、行医)业。行伍,即从军当兵。昔日泷人从军者众,有人是出于儒家提倡的“忠君保国爱民”传统观念,大部分人只是单纯地“为挣一口饭吃”而已。行商者多是小本经营,其中也有少数人逐渐挣起了较大的家业。行医则多是江湖郎中(中医生或生草药医生),借此发达者较罕见。抗日战争期间,数千名侨居广西南宁及云南、贵州的以罗定籍人为主的挑夫,曾肩挑粮食、食盐和各种军需品,往返于云南和缅甸边境一带,运输抗战物资,支援中国远征军,情景蔚为壮观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,随着有关政策的限制,上述的泷人旧“三行”已是式微不继,而建筑业(打石、泥水、整木、搭棚、油漆等)、收卖旧货和小本杂货售卖业(俗称收卖佬)、小手艺和苦力行业这些新型“走三行”却开始日渐盛行。泷人的新、旧“走三行”大潮,闻名省内外,为推动珠江水系的经济、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,足可与山东人走关东、山西人走西口、广府人下南洋三大移民潮并称。
农耕文化的“耕读传家”观念,培养了南江崇文兴教的风气,泷人历来重教育、重读书,文化氛围十分浓厚。明代,泷人曾在州城内外修筑文庙、文塔以倡导文风,清代又建文笔塔以发扬风气。二千年来,泷中文化名人的佼佼者,有陈法念、陈集原、戴元、张广扬、谭寿海、张澜、张汝秀、梁滔、黎光曦、吴泰、彭士仰、彭沃、黎耀宗、陈汝松、陈子锴、黄元白、罗琴谱、陈镜清、黄裳元等诸人。泷人自古好歌,劳动间、休闲时及喜庆哀伤时,往往放歌对答以娱乐身心,寄托感情。现存的泷水民间歌谣有三十馀种,其中已辑集到的泷水山歌、泷州歌各逾万首。泷水歌谣地方特色鲜明,文化底蕴深厚,多姿多彩,影响远至周边各县及省。泷中文人则喜结诗社交游唱和,诗歌风气颇盛,现存已搜录到的古诗词亦逾万首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山大学、广东文理学院、广东国民大学、广东勷勤大学、广州大学、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、广东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高校和金陵中学、长城中学、雨芬中学、四邑华侨中学等中学曾先后搬迁到罗定办学,招收了大批本地学生,更推动了罗定的文化风气。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和罗定师范学校等本土学校的毕业生,分布在广东中西片、海南岛和邻近的广西省附近等广大地区。罗定也因此与梅县、东莞被并称为广东三大文化名县。泷中盛行戏曲演唱,城乡都有众多的八音馆、私伙局,除县立戏班剧团,私人也组建戏班剧团,远赴外县外省演出,丰富了民间的文娱活动。抗战期间,省内的海珠粤剧团、大龙凤粤剧团、关德兴粤剧团等也先后搬迁罗定或到罗定演出,海珠粤剧团最后还落户罗定。广东戏剧界一些著名大老倌和花旦,如薛觉先、马师曾、红线女、吕玉郎、半日安、上海妹、白驹荣、罗品超等等,也曾先后赴罗演出,一时盛况空前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罗定又曾与梅县、中山名列高考上线率前三名。文革后,高考上线率先后在肇庆地区、云浮地区长期独占鳌头。泷中读书人人才辈出,入读国内外名校的博士、硕士、学士数不胜数;在尖端科学领域工作的院士、教授、学者、科学家及领军人物,亦不乏其人。
由于地处军事要冲,历代战事不断,泷人素有尚武重义传统,民风强悍放旷,坚韧善战。封建时代,泷人应考科举武科者并不逊于文科。仅清代,罗定考取武进士者就有七人,武举人四十七人。民国时,入读国内外军事名校(如,护国军讲武堂、肇庆武备学校、广东陆军将校团北平高等警官学校、保定军官学校、北平陆军大学、广东武备学堂、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、广州黄埔海军学校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、大连海军工程学院以及法国海军部立专门无线电学校、日本士官学校等)的亦有多人。唐陈集原,明罗成基,清吴绍麟、潘庆、叶常春、戴文英;民国陈雨亭、张启荣、蔡廷锴、陈芝馨、谭启秀、区寿年、沈光汉、陈章、王作华等多人,是骁勇善战的军界名将。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,以三罗子弟兵为骨干的十九路军血战淞沪之役,更将泷人尚武爱民的精忠爱国精神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解放战争时期、抗美援朝、抗美援越、自卫反击战等,亦有不少泷中热血男儿踊跃从戎。罗定的罗镜镇,被人誉为“将军之乡”。泷中历史上产生过多位武术大家,著名者有陈朝经、区龙光、陈炘虞、邓正彪、陈连虞、谭碧瀚、谭荣创、谭先球、梁贵荣、陈乔山、梁方伍、彭侠、卢飞雄、梁其海、陈孔标、陈世权等等。
罗定历史悠久,有价值的文物分布广泛,数量众多,不断被发现。在近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,已发现文物点九百三十一处,其数量位列广东省第二位。
清乾隆间,广东学政翁方纲主试罗定,有感于泷中人杰地灵,文化深厚,为题匾额“江山聚秀”四字,悬挂罗定旧试院大堂,并书楹联“地虽处于极边,较比十府九州,制艺犹堪争胜;额已广乎常设,试经两文一武,人材尚恐多遗”,一时成为佳话。
一九九一年,罗定被省政府批准为广东首批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二十年后的今天,又值提倡“建设广东文化大省”,“建设广东大西关”,树立“南江文化”大品牌之时,罗定市特建设南江文化主题园以顺应潮流。千年盛事,乃在今朝。愿乡人弘扬前人积极进取精神,争取未来更大的光荣。